一、存储系统层级结构
1.存储器层级划分依据
按照容量、速度、价格进行划分。
2.层级结构
寄存器
- CPU内部的通用或专用寄存器,如累加寄存器AC。
- 速度最快,容量最小,价格最高。
高速缓冲存储器(Cache)
- 用于缓解CPU与主存速度差异。
- 容量大于寄存器,速度较慢,价格较低。
主存储器(内存)
- 用于存放运行中的程序和数据。
- CPU可直接访问。
辅存(磁盘)
- 包括硬盘、U盘、移动硬盘等。
- 容量最大,速度最慢,价格最低。
二、主存储器的功能与结构
1.主存作用
存放计算机运行期间所需的程序和数据,CPU可直接读写。
2.冯·诺依曼结构
程序和数据需先加载到主存中。
3.CPU与主存交互结构
- 地址寄存器(AR)
存放指令或数据在内存中的地址。
- 数据缓冲寄存器(DR)
存放从内存读取或写入内存的数据。
三、总线交互方式
1.数据总线
数据通过数据总线在DR与内存之间传输。
2.地址总线
用于传输内存地址。
3.控制总线
控制读写信号的传输。
四、主存的组织形式
1.主存抽象模型
- 主存由多个存储单元组成,每个单元有唯一地址。
- 类比为大楼中的房间,每个房间有门牌号(地址),住户为数据或指令。
2.按字节编址
每个存储单元存放一个字节(8位二进制数)。
五.内存地址范围计算例题
1.题干信息
- 内存按字节编址。
- 地址范围:A4000H 到 CBFFFH。
2.解题思路
- 16进制地址表示:H为后缀标识,不参与计算。
- 地址总数 = 结束地址 - 起始地址 + 1。
- 计算:
- CBFFFH + 1 = CC000H
- CC000H − A4000H = 28000H
3.16进制转十进制
- 按权展开法:
- 2 × 164 + 8 × 163 = 2 × 216 + 8 × 212 = 2 × 65536 + 8 × 4096 = 131072 + 32768 = 163840
- 结果:160KB。
六.存储芯片数量计算
1.题干信息
- 总容量:160KB。
- 单片容量:32K × 8 bit。
2.解题步骤
- 每片容量:32K字节。
- 所需芯片数:
3.扩展情况分析
- 若单片容量为32K × 4 bit:
- 需两片4位芯片组成一个8位存储单元。

七、磁盘阵列概述
- 定义全称:廉价冗余磁盘阵列(RAID)
- 思想:将多个小容量磁盘组合成一个大容量磁盘,降低成本并提升性能
- 技术分类:分块技术、交叉技术和冗余技术
- 级别:共分为8个级别(RAID 0~7)
1.RAID 0
- 特点:高输入输出性能,磁盘空间利用率最高;无冗余,数据未镜像,故障率高
- 示例说明: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磁盘上(如A1、A3、A5、A7在左盘,A2、A4、A6、A8在右盘)。若任一磁盘故障,数据丢失
2.RAID 1
- 特点:数据在两个磁盘中完全镜像,安全性高;磁盘空间利用率仅为50%
- 适用场景: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系统
3.RAID 2
- 技术核心:使用海明码进行数据纠错
- 数据访问:涉及所有磁盘
- 实际应用:小批量数据传输效率低,应用较少
4.RAID 3与RAID 4
- RAID 3:
- 特点:使用位交叉奇偶校验码,校验信息存放在独立校验盘中
- RAID 4:
- 特点:使用块交叉奇偶校验码,适用于大型文件读取
- 共同点:写入时需计算校验位,速度较慢
5.RAID 5
- 特点:校验信息分布于所有磁盘,读写性能优于RAID 3和RAID 4
- 用户容量计算:
- 用户可用容量 = N - 1块盘的容量(N为磁盘总数)
- 示例说明:
- 三块80GB磁盘:总容量240GB,用户可用160GB
- 三块80、80、40GB磁盘:用户可用容量为80GB(受最小盘限制,40GB × 2)
6.RAID 6与RAID 7
- RAID 6:
- 特点:具有两个独立的分布式校验方案,有专用异步校验盘,提升数据访问效率
- RAID 7:
- 特点:对RAID 6的改进,异步输入输出效率高,传输速率快,是所有RAID中档次最高、效率最好的类型
7.RAID 10
- 结构特点:由两组RAID 1组成RAID 0结构,数据镜像后再分块存储
- 性能与性价比:高可靠性与高性能结合,性价比良好
